English

以地下水调蓄天降水

1998-09-2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吴雅丽 我有话说

甲地多雨,乙地干旱;此时缺水,彼时泛滥……如何调济水的余缺,以余补欠,水利专家提出——

今年夏季的一场大水,给人一种假象,好像我国水太多了。其实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特别是在北方,降水普遍不多,而且降水过分集中。同一个地方,一年中会出现先大旱后大涝的怪景象。有人这样形容我们的降雨分配不均:甲地多雨,乙地干旱;此时缺水,彼时泛滥。如何调济水的余缺,以余补欠?除了兴修水库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手段?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薛松、北京市水文总站工程师石凤才最近提出一个新思路:用地下水调蓄天降水。

薛松和石凤才说,水患和水利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关键在调蓄。过去,我们为了防止洪涝灾害,多采用排水、修堤的办法,把多余的水排入大江大河。但是,我们的淡水资源少,应当采取多蓄少排的政策,把这些宝贵的资源利用好,以使多水季节和多水年份的降水补充少水季节和少水年份之不足。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单一的办法不能完全奏效。多途径采用综合调蓄措施,才能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丰枯互济。除了兴建水库以外,还要发挥广袤平原这座巨大的天然地下水库的拦蓄作用。两位专家说,六七十年代以来,为防旱抗旱,北方大规模打机井,在黄淮海平原五省二市打了246万口机井,每年抽水灌溉的结果,是使当地的地下水位下降。然而正是地下水位下降,给拦蓄汛期和丰水年降水腾出了蓄水库容,从而大幅度减少降水流失和无效蒸发的损耗,达到养护与扩大可用水资源的目的,还减缓了洪涝旱碱灾害,起到“一举而三役济”的作用。他们还举例说,北京市在1980年以前,平均每年向外排出降水达21.55亿立方米,后来,由于开采地下水,其水位下降,有效地拦蓄了集中降水,1984到1995年平均每年排出降水下降了一半,10年间农业为城市节约用水达42亿立方米,大大缓解了首都供需水的矛盾。再如北京大兴县的南各庄乡,1979年和1984年两次下暴雨,而且后次降雨量(307.33毫米)是前次(169.7毫米)的近二倍,但前次形成洪涝灾害,而后次非但没有形成灾害,农业生产还达历史最高水平。差别就在于地下水位不同,该乡原先采用河水灌溉种水稻,地下水位较高,降水难以入渗;次年起他们开始全部采用地下水,不用河水,使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因此拦蓄降水的能力大大加强。1994年,1997年,南各庄乡又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雨。特别是去年的那场暴雨,110分钟内降水量超过150毫米。如此大强度的降水量,只使局部坑洼处有积水,且仅过三天就全部渗完。由于有了地下水库,大兴县南部地区还抵抗住了历史上少有的、连续七年的干旱考验。通过地下水调蓄,不仅以余补欠,抗御了洪涝、干旱灾害,还从根本上治理了盐碱地。南各庄乡的盐碱地目前基本消失。

上述事实说明了地下水调蓄的巨大作用,是化水患为水利的重大措施。但两位专家也指出,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对地下水的利用,应科学有度,具体措施和控制标准也应因地而宜,不可一刀切。目前各地地下水利用情况参差不齐:一方面,一些地方如部分引黄灌溉区和淮北平原的一些农业区,仍然有洪涝盐碱灾害的威胁,应该扩大和增加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另一方面,不少地方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相当严重,造成地面下沉,形成地下漏斗,甚至加重了洪涝灾害。正因如此,两位专家强调,必须加强对地下水的科学研究,进行严格的用水管理。但实际上,全国水利系统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关于地下水的规划、设计和研究部门。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地下水管理科学研究机构,针对黄淮海平原和我国北方广大平原与盆地,有系统地开展地下水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科学研究,根据系统监测和相关的科研成果,拟定分区管理指标及制定适应当地条件的生产布局和地下水与地表水统一调配模式,将黄淮海平原和北方平原与盆地逐步建成由人工管理的地下水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